首页> 新闻中心
我国排灌水泵的发展史(1)
一、我国灌溉排水泵站的发展
1.1 发展历程
我国灌溉排水泵站的发展,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1)起步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时期为灌溉排水泵站发展的起步阶段。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推广改良人力、畜力水车。其中,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部分省、市通过学习借鉴原苏联经验,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泵站。这些泵站大多带有试点性质,所配套的动力多采用锅驼机、煤汽机或柴油机,采用电动机作动力的只占总数的1/6~1/5。到本阶段末,全国机电灌溉排水工程动力保有量达到40万kW。
(2)稳步发展阶段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灌溉排水泵站的稳步发展阶段。该阶段人民公社化、农村集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农机工业的兴起,为灌溉排水泵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该阶段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机电灌溉排水泵站,而且在1963年我国建成第一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江都一站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湖北、湖南和黄河上中游的山西、陕西等省陆续兴建了一批大型泵站;在福建、湖南、四川等水力
资源丰富的地区兴建了一批我国特有的水轮泵站,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到该阶段末,全国灌溉排水泵站动力保有量约200多万kW,技术落后、使用不便的锅驼机、煤汽机逐步从泵站中淘汰,代表先进技术的电力灌溉排水泵站逐步发展到占总保有量的一半左右,但是,由于设计、施工不规范,资金、设备、技术支持得不到保障,给以后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3)快速发展阶段
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以及随后的两年为灌溉排水泵站的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在“农业上纲要”等口号的号召下,全国兴起了大修水利的热潮,一大批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到该阶段末,全国灌溉排水泵站数量达41万处,动力保有量达1500万 kW,其中电力灌溉排水泵站约占80%左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泵站工程建设速度快、规模大,但是,这些工程因为设备选型不配套、施工质量不可靠,建设之初就形成了“先天不足”,重建轻管又引起“后天失调”,导致工程整体效益长期得不到有效发挥。
(4)调整整顿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末)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灌溉排水泵站的调整整顿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影响,我国的泵站工程建设速度有所放缓。工作重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在该阶段,除了新建少数重点大中型泵站工程外,工作重点以抓管理和技术改造为主。到该阶段末,全国灌溉排水泵站总数约46万座,动力保有量约2000万kW。
(5)管理体制改革及更新改造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为灌溉排水泵站的管理体制改革及更新改造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初期,由于投资力度小,我国的泵站工程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各地只能开展以简单修复为手段、以能维持泵站开机运行为最低要求的技术改造工作。由于改造速度跟不上老化速度,泵站老化问题日益严重,直到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导致重大灾害损失后,泵站问题得到了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普遍加快了泵站改造和建设速度。2000年水利部发布了《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 255-2000),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文),拉开了包括灌溉排水泵站在内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促进了泵站管理水平的提高。200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溉排水体系”,2006年中央启动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省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作,带动了各地泵站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使泵站管理朝着良性运行的方向迈进。
(6)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及规范管理阶段
2009年至现在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为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及规范管理阶段。在本阶段,制修订发布了《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范》(GB/T 50510-2009)、《泵站技术管理规程》(GB/T 30948-2014)等1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泵站高度重视泵站运行管理工作,泵站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逐步得到落实,有效地规范和提高了泵站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关于“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溉排水体系”的精神,在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更新改造工作,在全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建设等项目中,也安排了部分资金用于中小型灌溉排水泵站建设及更新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灌溉排水泵站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使我国灌溉排水泵站事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